陪孩子做功課 有要訣~提供暗示或線索拒絕幫忙完成作業

開學了!親子家庭作業大戰又將開始。孩子總是對家庭作業拖拖拉拉,看在爸媽眼裡不免敦促再三;一言不合就引發親子間一頓爭吵,往往是大人氣結、小孩哭。其實父母不妨想想,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做功課?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樂在功課?

最近我國一項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國語科家庭作業的研究發現,目前國小國語科的家庭作業仍以抄寫習作、生字、課文為主,了無新意,這也難怪不少高成就學生不喜歡這種太枯燥的作業方式。 在美國,多數專家都相信做功課的效果恢宏,讓孩學得更多、成績進步,還可訓練孩童自律及責任感。 此外很多研究也顯示,父母參與孩子做功課對孩子學業成績有正面效果。只是對父母涉入的程度與方式,看法不一。 心理學家道森說,家長應避免太專制的態度,把陪孩子做功課當成商量解決問題的過程。例如,如果家長發現作業中有錯誤,最好交回去給孩子,讓他自己找出錯誤。家長要表現出希望孩子自已負起責任。 資訊專家華勒絲說,由於老師、科目及年級不同,孩子家庭作業的量也不同。一般說來,從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,孩子每天做課業的時間應不超過二十分鐘;四到六年級課業應加重,每天做功課時間二十到四十分鐘。 以下是專家的建議,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從家庭作業中獲取最大的效益:

  1.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,每天午後或晚上安排「安靜時間」,讓孩子閱讀、寫信及玩遊戲。這種生活型態能幫孩子日後易於養成做功課的習慣。
  2. 安排子舒舒服服寫功課的環境,準備好孩子做功課必備的東西,如字典、鉛筆、紙、充足的燈光等。如果孩子的臥室裡有張書桌最理想,不然用餐廳的桌子也可。有些兒童反而是躺在地板上寫功課時,效率最高。讓孩子以他們學習效果最佳的方式做功課。
  3. 每天記錄下孩子做功課的重點摘要,即使沒有課業也記下當天不用做功課。這樣讓孩子容易記得做了什麼功課,而且家長也較能由此監督孩子進展的狀況。
  4. 如果不了解老師規定的課業內容或孩子有什麼特別的問題,家長應與老師連繫。
  5. 小學生常需要更多的幫助,家長應確定孩子是否了解老師規定的家庭作業指示。家長先陪孩子一起做第一道題,然後看著孩子做下一道題。等他做完後,家長再檢查並簽名。
  6. 家長要拒絕幫孩子做作業。鼓勵孩子自己做,但家長可提供孩子暗示與線索。
  7. 如果家長無法陪孩子做功課,至少應要求看孩子完成的課業。
  8. 要孩子專注在一個範圍上,除非他能說出此段的重點或是解決一個特別的數學問題,不然不要跳到別的地方,如此有助增進孩子的注意力。
  9. 要求看老師改回來的作業。注意老師給的評語。 莫忘在孩子表現良好時,適時給予勵和獎賞。

~以上全文摘錄自民生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