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課  故宮挖「寶」趣  文物

圖片授權: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專區

陳子晴的奶奶是學校圖書館的志工,她常在晨光時間跟我們分享古代的藝術品。經由她的賞析介紹,一個漆器木盒就是一段歷史,一個陶瓷花瓶就有一個故事。當我們聽說陳奶奶是國立故

宮博物院的資深志工,就計畫採訪陳奶奶,希望能知道更多關於文物的祕密。以下是我們的採訪記錄。

受訪人:陳奶奶

時間:三月十二日

地點:臺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

採訪人:林承恩、陳子晴、曾明達

記錄:陳子晴

承 恩:陳奶奶,您好!請問您為什麼會在故宮當志工呢?

陳奶奶:我對歷史文物很有興趣,退休後看到故宮招募導覽志工,就趕緊報名。志工要上將近一百個小時的課程,還要通過兩次測試。測試的內容包羅萬象,包含青銅、陶瓷、玉器、書法、繪畫等,我埋首苦讀好一陣子,終於成為正式的導覽志工。

承 恩:陳奶奶您真是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的最佳典範啊!聽說這裡的展覽一輩子也看不完,是真的嗎?這些文物是怎麼來的呢?

陳奶奶:故宮有將近七十萬件收藏品,一個展期有三個月,每次展出的文物約五千件,真的是一輩子也看不完。這些文物有的是故宮本身的收藏,有的是收藏家的捐贈,有的是採購而來,有的是館內專家在考古時採集的文物,這些都讓故宮的珍藏品更加豐盛多元,你們有機會可要常來參觀呵!

明 達:這裡的收藏品這麼多,平時要怎麼保護呢?萬一損毀了,該如何處理?

陳奶奶:故宮有收藏文物專屬的庫房,庫房裡有恆溫、恆溼的設計,公開展覽文物時,展覽空間也會注意溫度和溼度的調節,確保文物不至於毀損。故宮還有一批熱愛藝術品的修護師,就像文物的「醫師」,會時時關心收藏品的「健康狀態」。因為古代器物的材料和現代不同,修復時要調配出接近的修復材質,才能避免失真。修護師除了要有細膩的心思、藝術設計的天分,還要學習理工相關的知識。

子 晴:沒想到故宮裡頭真是臥虎藏龍啊!奶奶,故宮的寶藏這麼多,有「鎮館之寶」嗎?

陳奶奶:故宮並沒有明文宣布哪一項文物是「鎮館之寶」,不過有許多人特別推崇兩千八百多年前的青銅器「毛公鼎」。鼎原本是食器,就像現在的大鍋子。毛公鼎上開大口,是半球狀,有三隻獸蹄狀的腳。這個鼎珍貴的地方不在外形,而是裡頭鑄刻了一篇長達五百字的銘文,號稱「天下第一銘文」。銘文記錄周宣王即位時,請叔父毛公輔佐政事的史實。等會兒我就帶你們去參觀,這可是書法藝術和古文字學的無價之寶。

明 達:好期待啊!假如是第一次參觀故宮的人,您會建議他看哪些文物呢?

陳奶奶:參觀者可以根據館方提供的參觀路線,看看能停留多久,再依照時間來安排。假如是團體參觀,可以事先預約志工幫你導覽。假如你自己來,可以租借輕巧的語音導覽機具。總之,只要你進來參觀,就像是走進了寶山,一定會有不虛此行的感動。

由於採訪的時間只剩下不到一個小時,所以陳奶奶先帶我們去參觀有「故宮最佳人氣」美名的毛公鼎、翠玉白菜和肉形石,接著帶領我們參觀一條「皇帝的玩具箱」路線。這個展區有多種構思巧妙、工藝技法高超的珍玩,都是以前宮廷的生活器物。我對其中「琺瑯鑲珠懷錶」印象最深刻,那個懷錶周圍鑲著一圈珠子,外殼畫了可愛的天使,錶面是白色的,上頭有羅馬數字和三根指針。聽說那時西洋鐘錶剛傳入中國,佩戴懷錶不僅為了計時,也能彰顯身分地位。這個懷錶,不知道曾經是哪一位皇帝收藏賞玩的珍寶呢?